胃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好發于中年以上男性。其分布有明顯的地區差別,拉丁美洲、亞洲和中歐,如日本、智利、冰島等國家的發病率較高,美國、英國等國家發病率則較低。我國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較高。大量的普查資料表明,胃癌的發病原因與環境、種族、生活習慣、飲食、遺傳及亞硝胺、微量元素有關,與胃局部病變,如胃息肉、腸上皮化生、萎縮性胃炎等也有關系,但確切原因尚不清楚。
中醫學雖無胃癌的名稱,但根據胃癌的臨床表現,可歸屬于胃脘痛、反胃、噎膈、伏梁、癥瘕積聚等范疇。最早記載,可追溯到《黃?帝內經》。如《素問》指出:“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甚則嘔吐,膈咽不通!薄峨y經》云:“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薄督饏T要略》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反胃!边@些都類似于胃癌癥狀的描述。歷代醫家有較多發揮。在病因病機上,隋代《諸病源候論》云:“榮衛俱虛,其血氣不足,停水積飲,在胃脘則臟冷,臟冷則脾不磨,脾不磨則宿谷不化,其氣逆而成胃反也!泵鞔毒霸廊珪分赋觯骸埃ǚ次福┗蛞钥犸嫙o度,傷于酒濕,或以縱食生冷敗其真陽,或因七情郁竭中氣,總之無非內傷之甚,致損胃氣而然!痹谥委煼矫,《景岳全書》曰:“治反胃之法,……必宜以扶助正氣,健脾養胃為主!睔v代醫家對胃癌的預后也有所認識!妒颐劁洝吩唬骸胺次钢C,雖一時不能遽死,然治之不得其宜,亦必死而后已!鄙鲜稣撌霰砻,古代中醫學對胃癌從理論到實踐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現代中醫有關胃癌文獻,60年代以前僅有采用民間驗方針對性治療的零星報道,且以個案為主,首篇報道見于1960年,是采用民間驗方治療胃癌個案介紹。70年代成立了全國胃癌防治研究協作組,內設有中醫藥、中西醫結合等專業組,從實驗到臨床開展了系統、廣泛的研究。80年代以后,中醫藥治療胃癌進人了以探索證型本質和治療規律為目的的新時期,在大樣本(病例數在100例以上)觀察的基礎上,開展包括胃癌證型本質、辨證施治規律、治則理論、有效方藥等的研究,舌質苔脈及中醫早期診斷(如耳穴視診等)的研究等,且既有臨床驗證,又有實驗室觀察,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生命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中醫研究胃癌的重點又推向于控制癌前病變(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伴有中、重度以上腸化及異常增生者),為預防胃癌的發生開拓了新路子。
中醫藥在胃癌綜合治療中的獨特療效要被充分發揮,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包括進一步運用新技術、新方法探索胃癌中醫證型本質、篩選療效可靠的藥物、組方的優化及劑型的改革等,以取得新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