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痿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性功能障礙,通常指陰莖不能勃起,雖有勃起但不堅硬,或不能維持以致無法完成性交的病癥。其中以功能性陽痿多見,一般認為與精神或心理因素有關,F代西醫學運用心理治療、藥物及手術治療等法,但均有一定的適應范圍和局限性。
中醫對本病早有認識,古代稱之陰痿。在漢代馬王堆醫書中有不少治陰痿方法!饵S帝內經》記載了“陰器不用”、“宗筋弛縱”等類似病名,其病因病機有“氣大衰而不起不用”,“熱則筋弛縱不收,陽痿不用”,有虛實兩個方面。同時代的《神農本草經》中所載能治陽痿的藥物達數十種。晉唐時代,不少醫者進一步認識到勞傷致腎虛的機理,《千金方》、《外臺秘要》等載有大量補腎治陽痿的方劑。宋元時期,一些醫者突破了前人從腎虛立論的框框,發掘出從實癥、熱癥辨治的理法方藥。到了明清,本病被正式定名為陽痿,并形成理法較全面、方藥較完備的辨治體系。
50年代中,出現了用中藥或針灸治療本病的個案。至50年代末就有了用針灸治療本病的小樣本的臨床療效觀察資料。由于歷史的原因,本病在60~70年代報道較少,未能進行深人的臨床觀察。80年代初,受世界男性病學發展的影響,我國的有關臨床資料急劇增加。10余年來發表論文百余篇,累計病例超過4000例,總有效率80%左有。治療的思路與方法有很大發展。值得一提的是“亢痿靈”一方突破傳統,首創以活血祛瘀為治,通過大樣本觀察,取得近期治愈88.9%、總有效率99.3%的療效。在機理研究方面,有的研究揭示了中藥與針灸在改善血液循環,調整內分泌方面有肯定的作用。這表明中醫不僅能治療功能性陽痿,而且能治療一部分器質性陽痿,因而在本病的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
隨著診斷技術的創新,對本病病因的認識不斷深化。因此有必要在今后的臨床研究中,區分不同病因分別觀察療效,從而摸清中醫治療本病的范圍,并開展治療機理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