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石病是泌尿道結石病的總稱,本病是我國南方地區多發病,以粵、桂、滇、黔、川、湘、贛等省發病率為高,尤以珠江三角洲為高發區。世界上,英國、荷蘭、泰國、印度也都是尿石病高發地區。本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男性為多,近數十年來發病率有增高趨勢,尤以上尿路結石明顯增多。1976年曾有人統計尿石病患者2424例,上尿路結石占34%,F代西醫學除手術治療外,尚無特效療法。
中醫對本病早有認識,在《黃帝內經》中已有“淋”的病名,《金匱要略》對淋之癥狀、病機曾作初步描述。在《中藏經》中所述的“砂淋”癥狀:“腹臍中隱痛,小便難,其痛不可忍,須臾從小便中下如砂石之類”和尿石病的癥狀相一致。隋代《諸病源候論》中已明確指出,石淋的病位在腎與膀胱,并認為其病機為“腎虛為熱所乘”。景岳也明言:“淋之初病,則無不由乎熱劇!钡はM→步補充了腎虛之病機,其云:“諸淋所發,皆腎虛而膀胱生熱也!庇仍跊軇t提出了“膏砂石淋,必須開郁行氣,破血滋陰方可”的治則。自唐代以降,已出現專治石淋的方藥,迄今,這些理論與方藥對當今尿石病的辨證論治仍有借鑒意義。
現代以中醫藥為主治療尿石病的報道,始見于1960年,以金錢草作為主藥。70年代以來,應用中藥或中西藥合用的治療方法,不僅使大量患者避免了手術治療,使較大結石的排石率有了顯著提高,并且可有效控制因結石嵌頓引起的腎積水癥,進一步提高了中醫藥的信譽。近年臨床資料不斷增多,僅1987年一年,據不完全統計,以中醫藥為主治療“石淋”、“尿路結石”的臨床資料,公開發表的有56篇之多。1985年后幾乎每年均見有中醫藥治療本病的“綜述”文獻,累計中醫藥治療尿石病已有萬余例。從臨床實踐中,不僅逐步掌握了中醫藥治療本病的化(溶化結石)、引(引石下行)、利(增加尿量)、排(排出結石)的規律性,并開展了實驗研究,探討其治療機制。在臨床上也深入到溶石、防石的治療措施研究。今后社 不僅可有效地治療已病患者,而且必將有效地降低本病的發病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