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鼻咽粘膜常見的惡性腫瘤,好發于30~59歲患者,男性居多。其分布有一定的地區差別和種族特點,以黃種人發病率居高。多發于我國華南地區(廣東、廣西、香港、湖南等地)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新加坡、泰國等),并有家族聚集性和血緣遺傳關系。本病的發病原因與遺傳、環境、免疫、EB病毒及飲食等因素有關,然確切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中醫學中沒有鼻咽癌的名稱,據其臨床表現可歸屬于“失榮”、“鼻淵”、“真頭痛”、“上石疽”、“控腦砂”等范疇。最早記載見于《黃帝內經》!端貑。氣厥論》曰:“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蔑、瞑目!睔v代醫著對本病的癥狀已有較詳細的描述。如明代《外科正宗》曰:“失榮癥失于耳前及項間,初如痰核,久則堅硬,漸大如石,破后無膿,惟流血水,堅硬仍作,腫痛異常,乃百死一生之癥!鼻宕夺t宗金鑒》曰:“(上石疽)生于頸項兩旁,形如桃李,皮色如常,堅硬如石,脊痛不熱!跣u大,難消難潰,既潰難斂,疲頑之癥也!庇衷唬骸氨歉[中時流黃濁涕,……若久而不愈;鼻中淋瀝腥穢血水,頭眩虛暈而痛者,……即名控腦砂!标P于本病的病因病機,歷代醫家也有較深入的認識!锻饪普凇吩唬骸笆s者,先得后失,始富終貧;亦有雖居富貴,其心或因六欲不遂,損傷中氣,郁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結而成!薄锻饪普嬖彙氛J為:“石疽……乃肝經郁結,氣血凝滯而成!贬t家們已認識到本病“藥石無功,針灸難效,萬死一生,害人甚速”,乃總結了不少有效的治療方法!锻饪普凇酚袃确蜆s散堅丸和外敷飛龍阿魏化堅膏之法!夺t宗金鑒》還強調據癥辨治之法:“初起氣實者,宜服舒肝潰堅湯;氣虛者,宜服香貝養榮湯。外用蔥白、蜂蜜,搗泥敷貼。久不消者,以陽燧錠每日灸之,以或消、或軟、或將潰為度!鄙鲜鼋涷炂袢圆皇渑R床價值。
現代中醫對鼻咽癌的研究起步較晚,60年代后期,廣東、湖南部分醫院相繼成立了鼻咽癌防治小組,對鼻咽癌的發病、治療等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首篇公開文獻刊出于1973年,以后陸續出現了不少應用單方驗方、辨證方、協定方治療的臨床報道。至1991年底,報道的篇數在70篇以上,累計病例達3千余例。從已有的資料分析,中醫中藥的療效較單純放療明顯提高。在臨床觀察的基礎上,近年來又開展了實驗室研究。在診斷上,開展了關于證型和舌象的研究,發現舌象的變化與證型、臨床分期、療效及預后有關。在用藥方面,也觀察到活血化瘀藥有放射增敏作用,益氣養陰藥有提高鼻咽癌患者免疫功能作用等等。如何進一步發揮中醫藥的獨特療效,包括研制探索新劑型、新方法等,發掘更有效的藥物和方劑,仍是目前重要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