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顫麻痹又稱帕金森氏病,好發于中年以上男性。臨床以震顫、肌肉強直和運動減少為特征,其確切病因至今不明。西醫大多采用左旋多巴或抗膽堿能藥物治療,雖有療效,但不少病人因副作用大而被迫停藥,或因久服,藥效漸減,且不能控制病情的自然發展。因此,治療上難度較大。
震顫麻痹歸屬中醫“顫證”范疇!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唬骸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闭f明本病屬風象,與肝有關,此論一直為后世所宗。關于本病較明確的記載,在甘醫籍中應推明代《證治準繩》,其“雜病”節云:“顫,搖也;振,動也;筋脈約束不住而不能任持,風之象也!辈⒅赋觯骸按瞬涯牾r有,中年之后始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陰血不多,少水不能制盛火,極為難治!鼻宕摹稄埵厢t通》卷六進一步指出本病主要是風、火、痰為患,并分別立方!夺t宗己任編》則云:“大抵氣血俱虛不能榮養筋骨,故為之振搖,而不能主持也!辈⑻岢鲆匀藚B榮湯等治療本病虛證,從而使本病的理法方藥日趨完善。
現代中醫治療震顫麻痹,最早覓于1955年用針灸治療的臨床報道,但此后一直未引起重視。從70年代中期起,應用中醫中藥個案報道陸續出現。治療以滋陰熄風、益氣活血及養血疏筋等為主。自1979年報道中西醫結合治療震顫麻痹48例臨床分析以來,關于本病的大樣本觀察垠道逐漸增多。根據本病肝風內動的特征,部分患者伴有血瘀證候,以“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為理論指導,在平肝熄風治法中增投養血活血之品,是這一時期的論治特點。80年代,對本病的病機認識漸趨一致,認為肝腎不足、氣血虧虛是本虛與內風、瘀血、痰熱之標實相兼為患,同時進一步認識到重用活血化痰藥對減輕震顫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從70年代中期起,國內不少醫家應用針灸治療本病,包括體針、頭針、電針及穴位注射等多種方法。也有用推拿、氣功、驗方等法治療獲效的報道。至1990年,就所收集到的29篇(包括個、驗案)文獻資料統計病例為387例,其中痊愈84例,顯效94例,好轉158例,無效48例,總有效率為87.6%。中醫藥治療本證方法較多,療效較肯定,具有一定優勢,由此看出其潛力是很大的。
有關震顫麻痹中醫藥治療的機理研究,報道尚不多。有人通過肌電圖觀察,發現用中藥治療后,震顫明顯好轉的患者群放電位明顯減少。
雖然用中醫藥治療本病取得了一定療效,且具有副作用少,病人較易接受等優點,但還無很大把握,其有效方藥尚有待進一步發掘,治愈、顯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治療機理有待進一步探索,特別是發揮中西醫藥的協同作用,取長補短,應是目前的首要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