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禿,又名圓禿,俗稱“鬼剃頭”,為一種以頭部突然發生局限性斑狀禿發為特征的常見皮膚病證。其發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一般認為可能與自身免疫、遺傳等因素有關,而精神因素則是誘發及促使加重的原因,亦有部分找不到明顯原因而發病的,因而給臨床治病帶來一定的難度。
中醫學無斑禿之病名,依據其臨床主證,多歸屬“油風”范疇。本病的文獻記載,可追溯到《黃帝內經》和《難經》時代,如在《內經》中有“毛拔”、“發脫”、“發墜”等病名,《難經》稱之為“毛落”。歷代醫家在病因證候及臨床治療方面又進行了補充和發展。如隋朝巢元方稱之為“鬼舐頭”,曰:“人有風邪在頭,有偏虛處,則發禿落,肌肉枯死,或如錢大,或如指大,發不生,亦不癢!保ā吨T病源候論》)明代爺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中首創“油風”之名,認為此“乃血虛不能隨氣榮養肌膚,故毛發根空,脫落成片,皮膚光亮,癢如蟲行,此皆風熱乘虛攻注而然!睂Ρ静〉牟±頇C轉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治療上,陳實功采用內治與外治結合的方法,提出:“治當神應養真丹服之,外以海艾湯熏洗并效!薄动冡t大全》收集了不少有效的外治單方驗方,如“生姜切片,擦落發光皮上,數日即長”等!夺t宗金鑒》尚有局部刺絡法治療的記載。這些方法至今仍有其臨床實用價值。
建國以來,首篇運用中藥治療斑禿的報告發表于1956年。50~60年代中,多以個案報道為主,除中藥外,尚有應用梅花皮膚針叩刺等刺灸法獲效的資料。自70年代起,集中觀察的大樣本論文逐步增多。通過40年來的研究工作,醫家們對本病的辨治規律的認識日益深入。病因病機方面,在原來“血虛”、“血熱”的基礎上,通過臨床觀察,發現血瘀亦是導致斑禿的主要病理之一,豐富了病機學說。辨證分型目前雖尚未完全統一認識,但正趨于逐步接近一致。對本病的治療,多采用益氣補血、滋補肝腎、活血祛風為主。在繼承傳統的內服、外治熏洗方藥的基礎上,不少醫家自擬專方專藥,隨癥加減,療效頗佳。令人矚目的是采用皮膚針、艾灸、穴位注射等針灸療法及民間單方驗方對本病進行綜合治療,使療效不斷提高,據文獻資料統計,目前有效率在90%~95%之間。
實驗室研究方面,做得較多的是針刺治療斑禿的機理研究。實驗表明,電梅花針和普通梅花針能使毛囊、尤其是毛乳頭周圍的血管動脈充血,血流量增多,從而增強毛囊的活性,使毛囊的生長力旺盛,血液供應充足。同時,梅花針能使斑禿患者的腦血流圖波幅上升,增加腦循環血流量,改善腦部的血液供應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