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氏病是一種以口腔、眼、生殖器為主要病變的獨立性綜合病征,亦稱“口、眼、生殖器三聯征”。本病有時還常累及關節、大血管、肺、腎、胃腸道及中樞神經系統,甚至造成很多器官同時受損。由于本病反復發作且臨床癥狀比較復雜,常易被口腔、皮膚、眼各科視作單獨孤立的局部疾患而誤診。其病因迄今未明,且現代西醫學尚無理想控制病情的藥物。
根據白塞氏病的臨床特征,與中醫學“狐惑病”頗為相似。早在公元三世紀初的《金匱要略》中即有具體描述:“狐惑之為病……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薄澳砍嗳瑛F眼”,恰構成本病三聯征。論述較白塞氏之報告早1700多年。同時《金匱要略》還記載了內服甘草瀉心湯、用苦參湯外洗,雄黃外熏等治療方法,開中醫治療本病之先河。嗣后,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指出本病“皆濕毒之氣所為也”。唐代《千金要方》也持此論。清代魏念庭指出:“狐惑者,陰虛血熱之病也!睂ζ洳∫虿C作了初步探討。從總體上看,歷代醫家對于狐惑病的認識基本趨向一致。
近代中醫治療本病的臨床報道,最早見于1963年,文章詳細地介紹了60余例患者的治療過程及臨床體會,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又自擬“治惑丸”配合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引起醫務界的關注。在60~70年代之間,一般以個案類文章為主。80年代以來,資料不斷增多,其中有多達158例的大樣本病例報道,不少醫者結合臨床實踐,對白塞氏病的病因病機進行了探討,見智見仁,提出了不少有意義的觀點。
關于本病的病因病機,歷來大多以濕毒蘊火立論,亦有持臟腑虛損論者,現代,還有醫者認為氣滯血瘀是該病的主要原因,或以脾肝腎三臟功能失調為主而導致本病。對于辨證分型,通過多年的臨床摸索實踐,已初具雛型,大體劃分為濕熱、陰虛、陽虛三類。在治療方面除沿用經驗方外,還新創了不少治療方案,以專方、單方治療的報道也逐漸增多,尤其是外用藥的運用,其治療方式和藥物應用上均較前豐富。目前,中醫藥治療本病的有效率在85%左右。
目前,中醫藥治療本病還處在臨床觀察階段,有關機理研究方面的報道不多。因此,盡早從中醫學角度掌握臨床規律和揭示治療機理,應是進一步要做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