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生育年齡的婦女,婚后夫婦同居兩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受孕者為不孕癥。從未懷孕者為原發性不孕癥,曾有生育或流產后無避孕而兩年以上不孕者為繼發性不孕癥。其發病率為5%~10%,為婦科常見難治病之一:本癥發生的原因較多,主要為生殖器病變,如排卵障礙、輸卵管閉阻、子宮內膜異位等。若是先天性的生理缺陷如無子富、無卵巢、無子宮內膜、實質性子宮和實質性輸卵管等,則非藥物所能解決,F代西醫治療本病無特殊藥物。
不孕癥,中醫學稱之“全不產”、“無子”、“斷緒”等。中醫學對本癥的記載甚早,早在夏商周時代(公元前225一公元前256年)《山海經》中就有“鹿蜀佩之宜子孫”、“圓葉而白附,赤華而黑理,其實如枳,食之宜子孫”等記載。這說明當時已有治療不孕癥的藥物。 《圣濟總錄》曰:“婦人所以無子,由于沖任不足,腎氣虛寒故也!币殃U明了病機。中醫對本癥的發生,認為主要是腎氣不足,肝郁氣滯以致沖任氣血失調而引起。歷代醫家對不孕癥的證治極為重視,根據“求子之道,首先調經”的指導思想,治療以調經為主,有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長期的臨床實踐,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臨床經驗,至今仍具有指導意義。
現代中醫對不孕癥的治療,最早報道于50年代,按月經周期治療不孕癥。60年代以來,各地陸續有“中藥人工周期”療法的報道。80年代后,對不孕癥治療的文獻報道逐年增多,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診斷技術的發展,中醫治療本癥在辨證與辨病結合及中藥人工周期療法等方面都有重要進展。首先是在理論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實驗研究證實“腎虛證”的出現與下丘腦性功能紊亂關系密切。補腎藥調節性腺軸功能的作用水平在下丘腦,表明“腎主生殖”的功能與下丘腦對女性性腺軸功能調節作用密切相關。同時,在臨床上也收到了較好療效,據報道,對臨床384例月經不調致不孕病例統計,應用中藥人工周期治療后,有效率達80%,妊娠率在60%以上。
|